七、重要的預表:
 (一)首領「所羅巴伯」、祭司「以斯拉」,乃基督為元首的預表──拉二:2,四:3,七:11,來二:10,弗四:15,來七:28
 (二)「聖殿」為教會的預表──拉一:3、5,太十六:18,林前一:2

八、注意的要點:
 (一)本書與前卷「歷代志下」、後卷「尼希米記」性質相同, 神的選民因著 神的恩典和憐憫,從被擄之地巴比倫,藉著古列王的詔命回歸故土(1~3節),他們在被擄時期,懷念故土,認清崇拜偶像是其亡國的主要原因,因此對拜偶像之事,在猶太人歸國後直到主在世時,再無發生。

 (二) 神藉先知耶利米的預言,是以色列人被擄七十年後, 神要激動波斯王古列下詔,鼓勵他們回國建殿(一:2,代下三十六:21~23,耶二十九:10),這事已經得了應驗(B.C.606~536年)。

 (三)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回國共分三次,第一次由所羅巴伯率領(二:2),第二次由以斯拉率領(七:1、6~7),第三次是由尼希米率領(尼二:5~6)。

 (四)古列(意為「寶座」)是波斯第一個王的名字,英勇有才能,兼任巴比倫、瑪代、波斯三國之王(B.C.538~529年),且有許多小國誠服,猶太人住巴比倫時,亦因悅服蒙祂恩惠,得以准許回國,重建聖殿。先知以賽亞說,古列是 神的牧人,為耶和華所膏的王(賽四四:28,四五:1)。

 (五)在以斯拉記、尼希米記、以斯帖記,這末後的三卷歷史書中,有好些同名而非同一人的,例如:
  1、有三個尼希米:(拉二:2,尼七:7)(尼一1~11,二:1~8,五:14)(尼三:16)。
  2、兩個末底改:(拉二:2,尼七:7)(斯二:5~7、15,十:3)。
  3、三個以斯拉:(拉七:1、6、11)(尼十二:1)(代上四:15~17)。
  4、兩個亞達薛西:(拉四:17~24)(拉七:1~28,尼二:1,五:14)。
  5、兩個亞哈隨魯:(拉四:6、7,斯一:2、17)(但九:1)。
  6、三個大利烏:(拉五:5~6,六:1~15)(尼十二:22)(但五:31)。

 (六)以斯拉記、尼希米記兩書目標相同,就是「復興餘民」,至於兩書主要內容的不同處如下──
  1、以斯拉記是建造聖殿,尼希米記建造城牆。
  2、以斯拉記是注重講解 神的話,尼希米記是注重領導 神的百姓。

 (七)以色列人的回國和復興,是預表現在分散在列國的猶太人,要從各地各方歸回本國猶太地,與 神和好,建立國度,成為繁榮的民族。

 (八)尼提寧,其名原意是「充作」或「給與」,在聖經中用過18次,代上用一次(代上九:2),其餘都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中。這班人在聖殿中,充作祭司和利未的僕人或助手,就是『殿役』(拉二:43,尼七:46),其來源可能就是基遍人,約書亞曾指定他們為 神的殿作『劈柴挑水的人』(書九:23)。


網頁: 1  2  3  4  5  6  7  8  9  10  11  12  13  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