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辟除物欲      李迪平

  欲望,其實有好有壞。好的欲望,是力爭上游的動力;壞的欲望,是汲害身心的禍源。

  任何人都有欲望,欲望是隨生命俱來的,年齡增大,欲望亦隨之加多,社會欲進步,欲望也就更為多樣複雜。尤其物欲,是無止境的,人類的物欲無窮,而社會的資源有限,因此個人的物欲,乃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國家的利益。

  人人清明在躬,簡樸是尚,是維繫社會進步、保障社會利益的關鍵。

  人本來都有理性,理性也是與生俱來的,不過欲念一經擴張,理性就被淹沒,所謂「物欲麵郎孩邵無籮,雨祖會阬資源有限……因此個人的物欲蔽心」,「利欲薰心」,一切道理都看不見、看不清、看不深、看不遠。而對於聲、色、貨、利,由愛好而貪戀、由貪戀而入迷,終則陷溺日深,而導致無以自拔。

  要辟除物欲,應從改革個人的心理與行為作起,養成節儉簡樸美德。

  莎士比亞說:「節儉是窮人的財富,是富人的智慧。」消除奢侈浮華,抑制不必要的消費,衣求蔽體,不必華麗;食求果腹,毋需珍饈,當省責省,量入為出,養成儲蓄習慣。「小富由儉」,這是一句名言。

  宋朝倪思說:「儉者君子德,儉則節用,儉則寡求,儉則可以成家,儉則可以立身,儉則可以傳之子孫。」所以節儉的好處多多,有如涓涓小河,細水長流。

  要不受物欲羈絆,先要做到自反自律,去除貪念,淨化心靈,自我約束。

  物欲是個無底洞,所謂﹁欲深谿壑﹂,永遠無法得到滿足。但只要能淡泊明志,寧靜致遠是可以如朱熹所說﹕去人欲,存天理。

  有一位憨山大師寫過一首詩﹕﹁青山不動自如如,朝暮雲霞自卷舒,縱有紅塵深萬丈,不曾一點到茅廬。﹂這就是辟除物欲,澄明靈性過淡泊生活的寫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