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音手冊第八十一期【福音見證】我雖不能但神能

Home /靈修講義 /福音故事 /福音手冊第八十一期【福音見證】我雖不能但神能


【福音見證】我雖不能但神能!

1807年馬禮遜和瑪麗結婚後,就從英國啟程到中國,途中,他被船長嘲問:「你認為你能改變4000年來,中國根深蒂固的拜偶像的習慣,讓他們接受福音嗎?」馬禮遜回答:「我雖不能,但 神能!」,當時的中國,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,嚴禁外人居住,傳福音更不必說。馬禮遜孤身一人,先橫渡大西洋,繞南美洲到美國,然後轉往中國,歷時八個月,在9月7日才抵達廣州!

馬禮遜到了廣州之後,卻不能進行傳道,就連英國當局,也攔阻他傳道。因為那時的中國政府,不准中國人教洋人中文,違者處死,更嚴禁向中國人傳福音!當時,受聘教馬禮遜中文的老師,常身懷毒藥,預備被察覺時,立即服毒自盡,免得身受酷刑。

後來馬禮遜通曉中文,於1809年,以東印度公司翻譯員的身分,才得以合法居留。不過馬禮遜的妻子瑪麗並沒有獲准居住廣州,只得居住澳門;夫妻分隔兩地,馬禮遜需要往返奔波,很少能享受家庭之樂。

1812年,清政府再頒禁令:「凡刻印基督教書籍者處死。」因此,馬禮遜的翻譯聖經與印刷工作,是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秘密進行。隔年,倫敦差會派蘇格蘭人米憐來到中國協助馬禮遜翻譯聖經,雖然在如此困難的處境中,1813年,中文新約聖經出版了。

馬禮遜夫婦第一個兒子夭折了,竟然沒有葬身之地,因為當地的中國人不准他埋葬;英國在澳門也沒有墓地;1815年妻子瑪麗因為一家水土不服,只好帶著年幼的兒女返回英國,只留下了馬禮遜孤身一人,繼續艱苦奮鬥。

馬禮遜和米憐,於1818年創辦了英華書院,宗旨是「教導中國青年英文,並將基督信仰傳給他們。」由米憐擔任校長。期間馬禮遜出版了《中文文法》及《中英字典》,成為當時在中國的洋人學中文必備的書。他也編譯了第一本聖詩集,名為《養心神詩》。

1820年,馬禮遜的妻子帶著小兒女從英國返回澳門,原本一家人正可以重享相聚的快樂,妻子卻因感染霍亂,遽然逝世,而他的同工米憐,也在1822年病故,馬禮遜傷痛的心情,可想而知。他和米憐合作翻譯的新舊約聖經,則於1824年出版。

1824年,馬禮遜首次回到英國休假,應邀在各地講道,宣揚在中國傳道工作,得到故鄉人士熱烈歡迎,聲名大噪,並得英王喬治四世召見,他呈贈所譯的中文聖經。二年後,馬禮遜返回中國,帶著新再婚的妻子伊麗莎白同行,他們又生了四個兒女。1833年伊麗莎白留下大兒子陪伴馬禮遜,帶著前妻的女兒和自己生的四名幼年兒女,返回英國居住,那是他們的永別,此生未能在地上再見面。

馬禮遜在中國傳道27年,第一個果子,名叫「蔡高」,他是中國第一位承認主名的基督徒,協助印刷聖經。還有一位刻木版的工人,名叫「梁發」,他冒著生命的危險,不顧清廷的禁令,成為最早期的信徒之一,後來作了中國第一位被按立的牧師。

1834年8月1日馬禮遜病逝於廣州,埋葬於澳門,年僅52歲。不過,馬禮遜一生為中國宣教工作立下了根基,讓後人得以在上面建造。

馬禮遜從最初的四個果子,到今天數不清的 神國兒女,真的印證了他那句話:「我雖不能,但 神能!」

默想:

我算什麼?竟能蒙 神這麼大的憐憫,可以得救!若不是 神感動了這些拋家別子、離鄉背井的宣教士,因著他們活出了〝捨我其誰〞的見證,恐怕我們都還在救恩門外徘徊呢。是的,面對今天我們承接福音的使命,也只當說:我雖不能,但 神能!

真善美協會

連絡電話:04 2202 2002(點擊撥打)

服務時間:09:00 - 17:00

地址:台中市北區忠明路502-7號B1(點擊前往)

 | 
30

我要留言


*為必填項目

* 姓名

 


* 信箱

* 留言內容



文章分類

熱門文章

本網頁已經閒置超過3分鐘囉。

您可以選擇【右上角關閉】或點擊任一反灰處,即可回到原網頁

線上奉獻

^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