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熬煉多品質提升 ~
【故事】
有一個老漁夫,賣好魚的名聲遠近馳名,很多人都喜歡買他的魚。他的同伴們想破了頭,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。他們在同樣的地方打同樣的魚,甚至養魚的水也來自同樣的地方。雖然魚一樣,水也一樣,人們還是說那個被同行嫉妒的漁夫賣的魚最好。在那個會賣魚的漁夫死後不久,其他的漁夫決定,要徹底檢查他養魚的桶子,務必要找出他賣魚的秘訣。令他們驚訝的是什麼都沒有發現,只是桶裡有一條大魚,兇猛的在水桶中不停的游動。
謎底總算解開了,由於大魚在水中撞來撞去,不讓其他的魚有片刻安寧,驅使牠們在水中也不停的游動,魚肉的品質自然就提高了。
【回應】
『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,仍有滿足的快樂,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。』──林後八: 2
這是使徒保羅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們誇讚馬其頓教會「樂捐」的事。在一年多前保羅寫哥林多前書時已經提到了要他們募集款項,賙濟耶路撒冷貧窮信徒的事(林前十六: 1- 4),並且保羅當時也已將募款原則告訴了教會。可是經過了這一年多來,該教會因內部發生了一些問題,以致將此樂捐之事給耽擱了。如今,問題已獲解決,保羅遂趕緊重提此事,鼓勵信徒在捐獻上勿落人後,並且以馬其頓教會(包括腓立比、帖撒羅尼迦、庇哩亞等城的教會)來作榜樣。
在林後八、九兩章中保羅提出捐獻的基本態度:
(一)應該慷慨,像馬其頓教會一樣,雖然在極窮之間,只要他們【有】,他們就樂意奉獻,因為憐憫貧窮的是借給耶和華,將來 神必要償還。
(二)甘心樂意、不可勉強,像馬其頓教會一樣,他們本身是在大患難中,是受到最大試煉的時候,但是仍有滿足的快樂,是因為他們能【給】。
捐獻是對 神恩典的回應,而做在一個小子(弟兄妹妹)身上,就是做在主耶穌身上;同時,捐獻也表示確是蒙了恩典。馬其頓教會之所以能成為眾教會的榜樣,就在於他們對所臨到的環境不但不埋怨,反而接受考驗,活出基督的所是,終於流露出馨香之氣,就像這個漁夫所養的魚一樣,魚肉之所以能甘美受人的喜歡,其實並沒有什麼秘訣,乃在於牠們不斷的接受熬煉,品質自然就被提升了。
【默想】
魚肉鲜美的秘訣在於熬煉多,基督徒生命提升的原則亦在於『患難生忍耐,忍耐生老練,老練生盼望;盼望不至於羞恥』,越多受熬煉的人,當然就越能成為精金!
微僕 敏椿 撰文
113年10月07日清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