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是否見牛未見羊 ~
【故事】
唸過【孟子】的人都知道,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,談話間看到有人牽了一頭去祭祀的牛,那頭牛也有第六感,一邊流淚,一邊發抖。梁惠王動了惻隱之心,吩咐臣子將那頭牛放了,但臣子認為祭天之禮不能廢,梁惠王說:「那還不簡單,換隻羊不就得了!」孟子冷眼旁觀對王說:「你這樣做,老百姓會說你吝嗇,不用牛而用便宜的羊來祭天。」王甚不悅,說:「豈有此理,明明是我看那頭牛太可憐,才同情牠的。」孟子反問:「那麼羊難道就不可憐了嗎?」這一下使梁惠王不知如何自圓其說。孟子又幫他解圍,說:「也不能怪你,因為你是看到了牛而沒有看到羊的原因啊!」梁惠王聽後佩服得五服投地,說:「我做的事,你問我原因,我答不出來,你又告訴我原因,正如我心中所想而講不清楚的,真了不起!」
【回應】
『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;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』──哥林多後書四章18節
這段故事,雖然在平常不太可能發生,然而仔細想想,我們很容易和梁惠王一樣,犯同樣的錯誤,每天忙來忙去,都是為了現實的問題,而到了退休才發現沒有甚麼值得回憶的成就,一切努力都在每天喫喝玩樂中消耗完了。同樣的,我們每天作一切決定時,往往也只是考慮到可見的部份、直接的後果,而不能看到未來或不易察覺的副作用。
保羅勉勵信徒說:『…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;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』(哥林多後書四章18節)這比孟子有更深一層的看見,孟子的羊和牛同樣重要,而保羅的『所不見的』遠比『所見的』重要。
因此作為一個平常人,也許只要注意「無遠慮必有近憂」、「積穀防饑」等觀念就可以了,可是作為基督徒則需要更進一步的,為了未來的榮耀,就輕看如今的苦楚,甚至放棄目前勞苦後應享受的權利,存心忍耐的繼續為主作工;為著天國,甘受世上的苦楚,成為別人眼中的傻瓜而並不以為意。
【默想】
求 神開我們的心眼,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一般人不易看到的「羊」,使我們行事待人不至於過份現實及勢利,更盼望 神能使我們看到那看不見的「永遠」,使我們不只為暫時的食物勞力,而能為永存的食物勞力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11月 3日清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