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人生得與失 思想人生得與失
  • 【心靈小品】

~ 思想人生得與失 ~

    一個成熟的人,會需要某些的【得】,但也要有心裡準備:有時不能隨心所欲的【得】;並且已【得】的,也承認有再【失】的可能性,因此【得】以後仍應小心地維護;萬一由於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,再【失】去的話,也必須接受事實。有了這些觀念存在,表現出來的,才是一種平衡及成熟的感覺。

    【得】不一定是福,【失】也不一定是不幸,常聽人說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」可是當你自己發現馬不見時,不見得會有塞老先生的感覺。因為成語、格言往往都是為別人寫的。然而,如果平常已有準備,對人生有正確的看法,我想「失馬」後雖不至於哈哈大笑,但至少也不會「如喪考妣」。如果為了考試失敗、情場失意、受人欺壓(往往是受自己看不起的人欺侮),就想一了此生,那也未免太看重「得失」,而太小看了自己珍貴的生命了。耶穌很堅決肯定的斷言:『人若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的生命,有甚麼益處呢?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?』(馬太福音十六章26節)很多人誤認為信了耶穌就出世了,甚麼都看破。淡泊名利不算,整天活在雲層上,恍恍惚惚,對現世儘量不參與,以示清高脫俗。如果這樣想的話,實在是大錯特錯了。耶穌在世上比周遊列國的孔子更忙碌,也更有教無類,祂常常忙到沒時間喫飯,也忙到只有在曠野裡以天為幕,以地為床睡幾個時辰。而一早祂又獨自上山去與父 神親近禱告,領取當天的力量;而祂講道的對象,除了一般老百姓外,喜歡親近祂的,更多的是人家看不起的稅吏及娼妓。因為祂不看輕任何一個人,祂願意每個人來就祂。祂說: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,我就使你們得安息。』(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)因此勞苦的大眾,尤其心靈憂傷有罪惡重擔的人,特別喜歡親近耶穌。祂更說:『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。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』(馬太福音九章1213節)接待耶穌的人,祂就賜他們權柄作 神的兒女。這與我們很多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宗教家、道德家似乎形像完全不同。但別忘了,這位就是我們所跟隨的主,我們該效法祂!

    一個基督徒應肯定永生,我們死後並非完了,而是有一個更美的生命。因此我們和保羅一樣:『似乎是誘惑人的,卻是誠實的;似乎不為人所知,卻是人所共知的;似乎要死,卻是活著的;似乎受責罰,卻是不致喪命的;似乎憂愁,卻是常常快樂的;似乎貧窮,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;似乎一無所有,卻是樣樣都有的。』(哥林多後書六章 8-10節)基督徒的人生觀、價值觀是與眾不同的,也許不為一般人所能瞭解或接受,但我們自己一定該肯定。

    基督徒對得失應有下列體認:

    首先應和約伯一樣,知道『賞賜的是耶和華,收取的也是耶和華,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。』我們本來就空空地來,一切所有都是外加的,因此當我們有【得】的時候,不但不該狂傲,更應常存感恩之心;而當我們【失】的時候,也該坦然,而且應想到能夠有所【失】者,一定是先【得】者。就像小孩輪流坐滑梯一般,你輪過了就該輪到下一位,你不但不該不願意,而且應高興自己比別人先輪到。

    更進一步,一個基督徒該更積極地提昇到【施比受更為有福】的境界。如此的話,不單只是消極地隨環境擺佈,而能積極地自己去控制,去製造境遇。多少基督徒和歷史上信仰的偉人,都已如雲彩環繞著我們,像摩西放棄皇宮之榮華,情願到曠野受苦;如亞伯拉罕放棄安逸的家園,走向未識之地,他們都因愛 神的緣故,甘心放棄一般人看為的【得】而選擇了一般人看為的【失】,配得過作為主的朋友。因為主耶穌也放下了天上的榮華,甘心到世上來,且被釘死在十字架。也許我們不必如此戲劇化地選擇,但在每日的生活中不少大大小小的【得失】之間,我們可以彰顯出基督徒的形像,我們願意為主作最美好的選擇嗎?


   微僕 敏椿 撰文

 112年 6月13日清晨


© 2023真善美協會 404台中市北區忠明路502-7號B1 (04)2202-2002
版權所有,若非事先經權利人及本網站授權,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、改作、及編輯。如需聯結合作,請與我們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