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開明乎或愚拙乎 ~
【故事】
十九世紀的英國浪漫派詩人【柯爾雷基】,有一天與朋友談論兒童教育的問題。他朋友說,他認為對兒童不必施予任何宗教的教育,原因是兒童的心靈不應受限制引導定於某一方向,產生偏見,應該讓他成長至足以明辨是非時,才自由的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。【柯爾雷基】並不贊同,但他默默不語。
過了一會兒,他邀朋友參觀他的花園。花圃裡雜草叢生,沒有花,那個朋友驚訝的注視他說:「這怎麼是花園?只是一片雜草而已!」
「對啊!你懂了吧?」【柯爾雷基】說:「我不限制花草的生長自由,我只是讓花草自由發展,選擇自己生長的方式與機會。」
【回應】
『因為主所愛的,祂必管教,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。』──來十二: 6
事實上,花園之花草與孩子心靈花園之花草相像,需要有方向性、計劃性的栽培,才能有果效的成長,否則必然雜草叢生凌亂不堪。
很多為人父母的常自豪的說:「我們的家是非常開明、自由的家庭,我從不規定子女從小就要到教會,等他們長大了才讓他們自由選擇!」但這個故事是一個多麼值得深思的提醒。這種父母與其說是「開明」,不如說是「愚拙」更貼切。
「開明」乎?「愚拙」乎?值得身為父母者深思明辨!
筆者有兩個男孩子,今年均已四十歲以上,他們都有穩定正常的工作,但最感恩的是他們從小就在【兒童主日學】成長,接著參加【飛揚(青少年)團契】,後又加入【向日葵(學青)團契】…。他們一路上跟著教會(團契)成長,今天他們也同樣帶著他們的孩子走同樣的路,經上說:『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』──箴二十二: 6
【孩子是 神託給父母及教會的產業】,自應格外的看重。加拿大有一所神學院在明顯處掛了一布條,上面寫著:【絕不替撒但養孩子】,給為人父母很好的提醒!
【默想】
為人父母者因為有先前的辛苦,才能免於日後的痛苦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 9月20日清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