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退一步海闊天空 ~
【故事】
有兩戶人家緊鄰而居,但是家庭氣氛卻大大不同。東家的人天天都和樂融融,生活幸福美滿;而西家的人則經常爭吵,每天幾乎都雞犬不寧。
有一天,西家的人忍不住來問東家的人說:「你們一家人為什麼從不爭吵,和睦相處的秘訣是什麼?」
東家的人回答:「其實答案很簡單,因為我們這一家人都認為自己是做錯事的人。」西家的人不解的問:「這是什麼道理?」東家的人舉例說:如果有一個茶杯放在茶几上被打破了,在你們自以為是好人的情況下,打破杯子的人不肯認錯,還理直氣壯地大罵:『是誰把茶杯亂擺在這裡的?』而擺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駁:『是我擺的,但你為什麼不小心把它打破呢?』兩個人彼此不認錯、不肯退讓,當然吵架了。」
東家的人接著說:「可是在我們家,如果誰不小心打破了茶杯,就會抱歉地說:『對不起,是我一時疏忽,打破了杯子。』而放茶杯的人也會立即回答:『都是我不好,我不應該把杯子放在這裡的。』」
【回應】
『你們彼此告狀,這已經是你們的大錯了。為甚麼不情願受欺呢?為甚麼不情願喫虧呢?』──林前六: 7
曾聽團隊同工說:「做事真不簡單,而做人卻更難。」此話似乎一點不假,但是在基督裡的人,卻不可以此作為藉口、成為推拖。其實,做人和做事的原則完全一樣,如果每個人都能先認錯、先禮讓,許多出於人、事的問題自然消弭於無形,紛爭也不復存在。
「董氏基金會」曾對大台北地區民眾作過一次問卷調查,受訪民眾最容易生氣的對象是家人,每天都會生氣的對象則是同事,而最容易發脾氣的地方是家裡,其次是學校或工作職場。總之,最容易生氣的對象不是親人就是熟人,其中有六成二的人,每星期至少會生氣一次,甚至有一成五的民眾是天天生氣的。
在我們現實環境裡,您是否發現:越是最親密關係的人,越容易成為生氣的對象;根據心理學的理論,兩人相互依賴的程度增加時,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相對增加,因此在想法、觀念、或處事態度與方式上,當然容易與朝夕相處的家人或同事、同學產生岐異。一旦你要堅持己見,或想要做你認為是唯一對的事時,摩擦衝突就難以避免了。
很多事都是在一念之間,念頭轉得過來就是「天堂」,轉不過來就是「地獄」。因此筆者在此誠摯的提供一個建議:我們都當練習換一個角度來想,讓自己可以從情緒中走出來,不成為情緒和脾氣的奴隸。轉一個念頭、換一個想法,給自己和別(家)人一條出路。
【默想】
耶穌說:『使人(原文為【製造】)和睦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。』(太五: 9)
微僕 敏椿 撰文
113年03月05日清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