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學作基督的精兵(一) ~
經文:提摩太後書二章 1-13節
【前言】
●就著福音大使命而言,【作基督的精兵】是【對外傳福音】的條件。
一、基督精兵列舉的條件──(1-10節)
本段保羅用了很好的比喻,描述基督徒是何等人──是教師、是精兵、是武士、是農夫、是犯人…。他勉勵提摩太要勇敢、剛強的為真理爭戰。我們既是主的精兵,就該毫無二心的為主效力。
(一) 剛強:(1節)
『(所以)我兒阿,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。』──
1. 就著保羅寫提摩太後書背景來看,保羅已知就義期近,開始寫下遺言,有交託也有囑咐,有見證也有勉勵。他在提後二:1-7追憶往事,從少年意氣風發,逼迫基督徒,到蒙基督耶穌的恩典,成為傳福音的使徒。他勉勵提摩太,人有信心便能堅固(羅四:20),靠主的加力,凡事都能作(腓四:13),不必膽怯。
2. 『(所以)』──乃承前文阿尼色弗的見證,他與保羅的關係,絕對比不上提摩太與保羅的關係之密切,尚且如此不顧性命的(殷勤的到羅馬找他)服事保羅,提摩太是保羅的真兒子,當然更不能以保羅的受苦為羞恥了。再說,既然阿尼色弗都能靠主剛強,何況提摩太呢?
3. 怎樣才能剛強呢?──『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』,此『要』字,表示一種揀選。
4. 『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』──
(1)單憑著自己的心願、立志、努力…等都不能剛強的。
(2)乃是在(靠)主的『恩典上(原文作“中”)』剛強,不靠自己的肉體。彼得曾經靠自己的肉體剛強、立志說:我就是與主同死也不肯不認主,結果他失敗了。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肉體不可靠的時候,就會真心倚靠主的恩典,這樣才會在恩典中剛強起來。
(3)一個真正的傳道人,是絕對知道自己的肉體是軟弱的,就在凡事上都倚靠 神的恩典。真正傳道的,乃是傳主的恩典,而傳主恩典的,當然應該對主的恩典要有經歷,需要不斷的認識主的恩典,這樣才會倚靠主的恩典,也才會在恩典上長進,並把主的恩典分給別人。
(4)『剛強起來』,這是對付仇敵最好的方法,也是唯一的辦法。
(二) 忠心:(2節)
『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,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。』──
1. 『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』──
(1)『聽見』,原文是過去式,就是指以前的事情,至於提摩太何時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保羅所教訓的呢?大概有兩個可能:
甲、一個是指保羅從前為提摩太按手的時候──提前四:14
乙、另一個可能,『在許多見證人面前』,並非指任何一次特別聚會,而是指以前,保羅多次在公眾面前見證主的福音、傳講主的真道,提摩太亦在場所聽見的。他既聽見了保羅所傳的真道,自然就應該忠心的遵守了。
(2)『見證人』──
甲、可指保羅在旅行傳道中,為福音向公眾作的見證和傳的真理。提摩太與保羅同行,親耳聽到過。
乙、也可指提摩太受按手時(提後一:6)在場的教會領袖和信徒,都聽到保羅真道的教訓。
(3)『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』──此話之意有二:
甲、一方面要提摩太自己忠心,固守真道,不必因別人所傳的不同,就動搖了信心。
乙、另一方面也要教導那些能忠心教導別人的人,和他一樣的遵守這些真道。他自己先守住,再教導那些忠心的人也守住;不但教導別人遵守,也要交託那能忠心教導別人的人,讓他們把這真道也傳出去,讓更多的人一起來遵守。
丙、保羅很懂得栽培,本句話包括了「四代」的工人:保羅是第一代,他教導了第二代的提摩太,而提摩太則應教導那忠心、又能教導別人的第三、四代。教導的工作一定要繼續下去,保羅要提摩太自己忠心作工(提後二:15,四:3),也要培養像自己一樣忠心又能教導別人的人。
丁、故『忠心』的意思,不但要自己遵行主道,還要為教會後代著想,要忠心的培養能為真理作見證的接班人,並以此事為念。不是交託那些跟自己特別要好、有深厚感情、或是為自己培植更大的勢力。乃是交託給那些能忠心去教導別人的人。
戊、保羅這話,也可能指著教會長執。大概提摩太準備設立長執,並要對教會的負責人加以訓練和造就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元月16日清晨
~ 學作基督的精兵(二) ~
經文:提摩太後書二章 1-13節
(三) 受苦:(3節)
『你要和我同受苦難,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。』──
1、地上的軍人均是由徵兵或募兵來的;惟有基督徒成為天國軍隊中的成員,是自然的、是因著重生就作成的。
2、【軍人】是要爭戰的,【精兵】更是保證要打勝仗的。所以所有的軍人(尤其是精兵),都要接受最嚴格的操練(包括思想、身體、裝備…等),就過程而言,當然是【受苦】,但結果卻定是【得勝(榮耀)】。
3、【基督的精兵】應具備的條件,列舉為:
(1)強健的體格:
(2)純熟的訓練:
(3)精良的裝備:
(4)高昂的鬥志:
4、今天許多基督徒不但不是基督的精兵,更成了基督的逃兵,原因是:【不肯為基督受苦(不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)】。
(四) 專一:(4節)
『凡在軍中當兵的,不將世務纏身,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。』──
本節乃詮釋第3節,說明軍人(精兵)的單純,沒有俗世的牽絆。
1、『世務』──原文即『養身的』(路八:43);『今生的』(約壹二:16);『財務』(約壹三:17)。故是指:今生的衣、食、住、行,及各種的養生之需。
2、『纏身』──指專心經營。軍人就是打仗,他不能一面作軍人,一面經營生意;換言之:不能兼商的。
3、『基督的精兵』亦當專一心志,不能走屬天的路、又戀地上的事;我們雖然身在地上也吃、也喝、也穿、也用錢,但我們的心卻在天上,就不受地上的吸引、捆綁、勞累、轄制,我們不要花太多的心思在吃甚麼?喝甚麼?怎樣穿?如何賺?…上面所說的這些都只是暫時的。
4、『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』──這是專心當兵的目的,屬世而言:是求國家的利益;屬靈而言:是求主的喜悅,不是求自己的利益。
(五) 規矩:(5節)
『人若在場上比武,非按規矩,就不能得冠冕。』──
1、『比武』──世上所有的競賽(比武是其中一種),都有競賽規則,違者即取消比賽資格。運動員飽經訓練,按規矩比賽,以求勝(林前九:7)。
2、基督的精兵得勝的條件,必須是要【在(指定的)場上】,也得【按(比賽場上的)規矩】──基督徒最後生命的冠冕定是屬於按規矩、又持守真理、更忍耐到底的人。
(六) 勤勞:(6節)
『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。』──
1、『勞力的農夫』──即「勤勞的農夫」,農夫的工作不同於一般人,因其所耕種的對象是有生命的東西,故需用勞力、親手作工,不肯用力的當然不能開墾荒地;而一個勞力的農夫,他必定是會愛惜光陰、抓住機會、按時栽種,所以他比別人先得糧食,那是絕對合理的、自然的。
2、基督的精兵,就是要比別人先得糧食,所以也應當是多勤勞的──勤讀聖經,就多得屬天的靈糧;勤奮救人,就多得屬靈的種子。千萬不要作懶惰的人,雖然想得,卻就是得不著。
3、『勞力』是「先得糧」的理,『懶惰』是「貧窮」的理。基督徒若懶惰、不追求、不肯在主的話語上用心,而又想要先得糧食,這是不合理的。我們不能只羨慕別人講道有信息,而自己不在主的話語上用心;不能只羨慕別人聖經熟,而自己不用功讀聖經。我們要比別人多有亮光,就要在主的話上像個勞力的農夫。
4、『先』──傳道人要想帶領信徒走屬天的道路,就必須【先】有亮光;別人未見(得)之先,你已經先看見(得到)了。而【勤勞】是【先】得糧食的秘訣。
(七) 聰明:(7節)
『我所說的話,你要思想,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。』──
1、基督的精兵不但要勞力,還要聰明;因為若沒有聰明而勞力,那勞力可能是徒然的(有勇無謀)──即當曉得如何勤勞。
2、怎樣才可得到屬靈的智慧和聰明呢?保羅說:『我所說的話,你要思想』,思想聖經的話(提後三:15),就可得智慧和聰明,好像馬利亞聽見天使的話就反覆思想,記在心中,這樣就能得著智慧聰明,使你能認識自己,認識人,認識魔鬼的詭計和伎倆,這樣就曉得如何得勝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元月17日清晨
~ 學作基督的精兵(三) ~
經文:提摩太後書二章 1-13節
(八)念主:( 8節)
『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,祂從死裡復活,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。』──
- 我們要記念耶穌基督,把祂深印在心中,這是信徒得勝的秘訣(常常想著祂的生、死、復活、升天、再來,和祂一生的作為,祂的能力、謙卑、溫柔…等)。
- 我們要記念耶穌基督的甚麼事呢?要記念祂『乃是大衛的後裔』──就是記念 神應許的信實。因為『大衛的後裔』,表示耶穌基督是 神所應許的那位後裔。參撒下七:12-16,王上九:5── 神應許大衛,要堅立他的國直到永遠,要興起一位後裔接續他的位。所有的猶太人都盼望這位後裔降生,耶穌的降生就證明了 神的應許是真實的。
- 『祂從死裡復活』──原文此句在『大衛的後裔』之先,【耶穌從死裡復活】,這是福音的基礎。耶穌為我們死了,擔當了我們的罪;復活了,為我們勝過死亡。主耶穌復活成為初熟的果子,我們這些信祂的人也同樣的要復活。祂的復活,證明了祂的確是將要來的那位後裔、是彌賽亞,是榮耀的王,是坐在寶座上直到永永遠遠的那一位榮耀的萬王之王。所以,我們就應當忠心樂意的為祂傳揚福音。
- 『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』──『正合乎』,表示以上的引證,是將舊約的應許和新約的事實(應驗)拿來對照,證明這兩件事情是相合的(徒二:23-36,十三:29-35)。在舊約的時候, 神已經應許祂的僕人,在新約才應驗;保羅就更清楚地把這應驗解明出來,為自己傳的,正是合乎福音真理,心中非常的平安。
(九)捨己:( 9節)
『我為這福音受苦難,甚至被捆綁,像犯人一樣。然而 神的道卻不被捆綁。』──
- 本節充分說明保羅是如何的甘願為福音捨己,而這種捨己的精神,是基督的精兵所非常需要的。我們所爭戰的對象,既是撒但、魔鬼、罪惡、肉體的情慾…等,若不捨己定不能打勝仗;耶穌說:
『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』──
耶穌在世時,即因天天過著捨己的生活,故打了美好的勝仗;而彼得勸耶穌不要上十字架時,耶穌立刻斥責他:『撒但,退我後邊去吧!…因為你不體貼 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』──
可見主耶穌對【捨己】的解釋就是【不體貼人意,只體貼 神意】。【捨己】,就是甘心樂意的為著 神的旨意受苦,是把自己的一切情感、友誼、親情…等,都交於死地,拒絕一切不合 神旨意的好意,專一的揀選 神。 - 『我為這福音受苦難,甚至被捆綁,像犯人一樣。』── 保羅為什麼會為福音受苦難、被捆綁,像犯人一樣?因為他甘願為福音受苦難,要為 神的旨意,接受一切人的不公平待遇、羞辱以及所加給他的痛苦。
當耶穌被捉拿時那景象就如同「捉拿犯人」──太二十六:55,賽五十三:12。從本節我們可以看出,保羅所走的路,正是主耶穌曾走的路──基督的精兵應該緊緊的跟隨主的腳蹤行,甘心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。通過十字架到榮耀,這是主耶穌和使徒所走過的道路。我們不能走另一條路,想到榮耀卻不必經過十字架的。 - 『然而 神的道卻不被捆綁。』──為何呢?在人看,保羅被捆綁,以為 神的道也被捆綁、受虧損、受影響,這就好像耶穌被釘十字架時,那些譏誚祂的人說:
『祂救了別人,不能救自己。祂是以色列的王,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,我們就信祂。』──太二十七:42
感謝 神!耶穌並沒有救自己,卻救了別人;雖然沒有得到那些釘祂人的相信,卻得到千千萬萬的人相信祂。保羅也說:『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,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。這樣看來,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,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。』──林後四:11-12
當我們願意為耶穌交於死地,耶穌的生就在我們身上顯明出來,這就是基督精兵得勝的秘訣。保羅對哥林多人說:『我想 神把我們使徒明明列在末後,好像定死罪的囚犯;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,給世人和天使觀看。』──林前四: 9
保羅這一臺戲怎樣演得成功呢?他像被定死罪的囚犯一樣,如果他不肯「演」這被定死罪的囚犯角色,他的戲就不能成功了。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,我們的得勝不是憑血氣、不是憑手段、也不是憑理由,乃是因為我們甘心為主捨棄,這樣聖靈就有機會在我們心中作工,有機會顯出 神的作為和能力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元月18日清晨
~ 學作基督的精兵(四) ~
經文:提摩太後書二章 1-13節
(十)忍耐:(10節)
『所以,我為選民凡事忍耐,叫他們也可以得著那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。』──
- 保羅為誰忍耐?──選民
- 『所以,我為選民凡事忍耐』──
- 『選民』──就是「蒙揀選的」,一般而言泛指所有的信徒。
- 但若注意下文『叫他們也可以得著…』,表示是尚未得著基督救恩的人,應該是指「猶太人」。保羅雖然是外邦人的使徒,但他還是願意他自己的同胞『也可以得著』救恩。
- 『為選民凡事忍耐』──就是為他的同胞凡事忍耐,保羅傳福音所到之處,常常受到猶太人的逼迫、反對,所以保羅傳福音的主要難處,是從猶太人來的。
- 保羅怎樣忍耐?──『凡事忍耐』
- 許多人只在一、二件事上能忍耐,在其他的事上就不能忍耐,基督的精兵乃有真正的忍耐,就是「凡事」忍耐。
- 『凡事忍耐』,也包括對所有的「人」的忍耐,若對某些人能忍耐,對其餘的人就不能忍耐,這不是真正的忍耐。有些人為了好看,可以忍耐一二個小時花在打扮上,但傳福音,為主邀請人就不肯多花時間,就不能忍耐,這樣的忍耐是有問題的。
- 保羅忍耐目的?
『叫他們也可以得著那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。』──
- 誠如前面所說,如果你愛一個人,或是特別喜歡某一樣東西,你就會格外忍耐,但我們所愛的人,通常都是很微小的,屬個人的。保羅這裡所愛的是關乎一件重大的事,是要叫他的同胞也可以得著基督耶穌的救恩。為這偉大的目標,他能凡事忍耐。
- 由此我們看見,為著福音的緣故,或受苦難、誤會、損失、痛苦,實在都有很高的價值,我們都應該甘心付代價,樂意的忍耐。
- 【忍耐】另譯為【很長的靈】(【驕傲】則為【很高的靈】),意即靠著主、賴著靈就能忍耐了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元月19日清晨
~ 學作基督的精兵(五) ~
經文:提摩太後書二章 1-13節
二、基督精兵盼望和榮耀──(11-13節)
這四句用【我們若】開始的句子,很可能引自當日教會中的一首讚美詩,用來頌讚神的大愛,勸勉信徒堅守主道,免受永刑。
(一)同死與同活──在生命上:(11節)
『有可信的話說:我們若與基督同死,也必與祂同活;』──
- 『有可信的話說』──這是教牧書信的慣用語,參提前一:15,四:9,多三:8等處。
- 『同死』──有二意:
- 第一個解釋是指願意為祂受苦,甚至於死的意思。前第9節,保羅說他為這福音受苦難,如果這樣解釋,那麼『我們若與基督同死,也必與祂同活』,就是我們如果真的跟隨基督的腳步而死,就必定和祂一樣的復活起來。我們既有這復活的盼望,就不必懼怕這身體的死,因為『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,我們不必怕他』。
- 第二個解釋,不是指9節或下文第12節的意思,這同死乃是指我們重生得救的經歷。耶穌既然從死裡復活,括了我們在祂裡面和祂一同死了。意思是,我們既然在基督裡,已經因信歸入祂的死,這樣我們就該相信,我們必定與祂一樣要復活。所以,這裡的意思乃是我門若真與基督同死了,也必定要與祂同活。
- 『同活』──是指基督的復活,我們在死上歸入祂的人,就與祂一同復活。
(二)忍耐與作王──在盼望上:(12節上)
『我們若能忍耐,也必和祂一同作王。』──
- 此處所說的『忍耐』,是指上文「對苦難的忍耐」。經上說:『惟有忍耐到底的,必然得救。』(太二十四:13)
- 『耶穌說: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這跟從我的人,到復興的時候,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,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,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。』──太十九:28
- 我們怎能和祂一同作王呢?我們若能忍耐,就能和祂一同作王,可見為福音的緣故忍耐逼迫,這是作王的條件。主耶穌有最大的忍耐,所以祂是萬王之王,忍耐也就是同祂作王的準備。今天我們所受的苦難,都是訓練我們要如何忍耐。
(三)認祂與認我──在經歷上:(12節下)
『我們若不認祂,祂也必不認我們;』──
這「認」或「不認」,何意?耶穌說:
『凡在人面前認我的,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;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,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。』──太十:32-33
那『不認』是指「不信」之意,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,究竟這裡的『認』或『不認』的問題,是關乎【得救】的問題,還是關乎【得榮耀】的問題?
- 若以為是關乎得救的問題,那麼『我們若不認祂』,意思就是不接受祂作我們的救主的人,祂當然是不認他們。
- 但保羅在這裡說:『我們』若不認祂,他把自己也包括在內。我們沒有理由說保羅沒有信主。所以這裡應該是指信徒在接受試煉時,不認耶穌。就像彼得在使女面前曾經不認耶穌一樣,這是在試煉中失敗了。這樣的『不認』是關乎信徒得榮耀而不是得救的問題。
(四)失信與可信──在保證上:(13節)
『我們縱然失信,祂仍是可信的,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。』──
- 『我們縱然失信,祂仍是可信的』,是補充上文的「不認」。不是關乎得救與滅亡的『不認』,而是關係到信徒失敗和榮耀的『不認』。我們失敗了,對祂失信了,不敢在人面前承認祂,但祂還是可信的。就像彼得雖然曾經不認主耶穌,但耶穌仍是可信的;祂轉過臉來看他,且在復活時還特別向他顯現,使他重新得到復興、得到能力,終於成為神所重用的僕人。
★彼得的不認主和猶大的不認主是不大一樣的──猶大的不認主是真正的不認識主,雖然他表面上承認耶穌,可是他心裡並不信(約六:64)。彼得雖然在人前不認耶穌,但他到底是真正認識耶穌的;他的不認是失敗的不認,不是不信的不認,乃是關係到將來得榮耀那一方面的不認。
- 『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』──
- 這句話是說明為何在我們失信的時候,祂仍然是可信的原因,因為祂是不能夠背乎祂自己的。
- 祂的信實是出於祂的本性,並不像我們是出於一種責任、約束;祂的性格本來就是信實,不能背信的。祂不能背乎祂的公義、慈愛、聖潔,不能背乎祂自己一切所定規的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元月20日清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