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開明乎或愚拙乎 ~
【故事】
十九世紀的英國浪漫派詩人【柯爾雷基】,有一天與朋友談論兒童教育的問題。他朋友說:他認為兒童不必施予任何宗教的教育,原因是兒童的心靈不應受大中引導定於某一方向,產生偏見,應該讓他成長足以明辨是非時,才自由的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。柯爾雷基不贊同,但他默默不語。
過了一會兒,他邀朋友參觀他的花園。花圃裡雜草叢生,沒有花,那個朋友驚訝的注視他說:「這怎麼是花園?只是一片雜草而已!」
「對啊!你懂了吧?」柯爾雷基說:「我不限制花草的生長自由,我只是讓花草自由發展,選擇自己生長的方式與機會。」
【回應】
『耶穌說: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;因為在天國的,正是這樣的人。』(太十九:14)
『孩童的動作是清潔,是正直,都顯明他的本性。』(箴二十:11)
事實上,花園之花草與孩子心靈花園之花草相像,需要有方向性、計劃性的栽培,才能有果效的成長,否則必然雜草叢生凌亂不堪。
很多為人父母的常自豪的說:「我們的家是非常開明、自由的家庭,我從不規定子女從小就要到教會,等他們長大了才讓他們自由選擇!」這個故事是一個多麼值得深思的提醒。這種父母與其說是【開明】不如說是【愚拙】更貼切。
所羅門王勸為人父母的說:你的心不可任憑他(孩子)死亡,當趁著還有指望的時候教導孩童(箴十九:18);教導孩童,使他到老都不偏離(箴二十二: 6)。這些話,在在的都提醒我們,孩子的心思雖是單純但卻需要教導,我們可絕不能任憑孩子自由發展,若是如此,我們的家中很快的就會出現嬉皮族、龐克族、哈毒族、喀藥族、啃老族…等問題的孩子,那時才覺悟,恐為時已晚矣!
上週六(11/11) 晩上,我們参加了一場在惠蓀林場舉辦的「原民部落感恩音樂會」,看見薇芳姊妹這兩年多的投入清流、眉原部落,付上代價教導孩子們,灌輸他們聖經真理及樂器彈奏、學唱詩歌等的成效。他們的年齡由 4歲~10歲,看他們一首接一首的演出,既活潑又有紀律,既天真又有笑感,感動全場來賓,也帶給協會詩班很好的啟示和提醒。
【默想】
「開明」乎?「愚拙」乎?值得吾等為人父母者深思明辨!為人父母者若能有先前的辛苦,才能免於日後的痛苦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11月14日清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