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行百里者半九十 ~
【故事】
有一則故事說到,一位老樵夫教徒弟爬樹。不管弟子爬到多高,作師父的多不出聲,既沒叫他小心,也不叫他留意。一直到小徒弟爬完了,快要到地面時,他才說了一句:「留心了!」旁人看了覺得很訝異:「為什麼你在徒弟都快爬完了,才叫他小心呢?在他最危險的時候,你怎麼反而靜默無聲呢?」
「因為人愈到最後愈容易鬆懈,愈是在他認為萬無一失的時候,往往也就是他最容易疏忽的時候。」老師父說。
【回應】
『靠著聖靈,隨時多方禱告祈求;並要在此儆醒不倦。』──弗六:18
【行百里者半九十】這句成語是說,走百里的人,應該要走到九十里時才可以認為自己已走了一半路。比喻做事情,以最後階段最重要,而且愈到最後愈要小心,在完成之前千萬不可鬆懈,否則就功虧一簣了。
基督徒比世人更該謹慎自守、儆醒禱告,古人云:【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】,越到末後的世代,世人越在“讀”基督徒(基督徒乃“讀”聖經也),就以【律己與待人】的見證而言,一般人總是「寬以恕己,嚴以待人」,對別人的小過,記得很清楚,可是對自己的大錯,卻常不自知。人更常喜歡批評別人的是非,卻不知自我反省。所以古人才勸誡我們,作人得要【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】!
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七章中教導我們:『不要論斷人,免得我們被論斷』,又說:『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』是非對錯本來就難有一定的標準,如果強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加在別人身上,就不免失之客觀,也過於苛求了。
孔子曾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也許我們不一定能做到三省,但若能常常以【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】自勉,相信一定能減少與別人之間許多的爭端與誤會。
【默想】
愚昧的言語,常鬆了我們的腰,使我們失了能力,而 神的應許是大事、小事祂都看顧,問題是我們要能堅持到底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2年11月15日清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