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大衛弓歌的啟示(一) ~
【讀經】撒母耳記下一章17-27節
【前言】
昨晚有位牧者同工來交通,聽他所言,他真是【苦】啊!以下藉著交通本篇「大衛弓歌的啟示」,一方面安慰勞苦的同工,一方面分享靈裡的看見。
當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在「基利波」爭戰,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戰死沙場,大衛得知這不幸的消息,寫了一首哀歌紀念他們。這首歌就叫做「弓歌」。
為什麼叫做「弓歌」呢?我們知道,「弓」本來是要配「箭」。在過去的年日,大衛和掃羅父子的關係,就像「弓」與「箭」彼此離不開的關係。大衛有如一把弓,掃羅和約拿單有如二把箭,但現在呢?有弓卻沒有箭,因此,弓歌所描述的心情就是一種失落的心情。
弓歌除了描述大衛這種失落的心情之外,我們從這首弓歌可以得到什麼寶貴的啟示呢?根據弓歌的內容,至少有五項寶貴的啟示(教訓)。
一、每個人都要學習成為一把在 神手裡的弓
(一)人生總會碰到好箭與壞箭──
對大衛來說:
1、掃 羅是壞箭:
當「掃羅」面對歌利亞,驚慌害怕,不知所措的時候,大衛倚靠耶和華殺了歌利亞,解除了掃羅和以色列人的危機。但當大衛凱旋回來,婦女們從各城出來,唱歌跳舞迎接掃羅,唱著『掃羅殺死千千,大衛殺死萬萬』時,掃羅馬上怒火中燒,怒視大衛。隔天,掃羅守裡拿著槍,二次刺向大衛,要將大衛釘在牆上(撒上十八:11)。因此「掃羅」之於「大衛」,正代表我們人生裡一些不想碰到的人。
2、約拿單是好箭:
至於「約拿單」,則代表我們人生困境裡的摯友。因為約拿單愛大衛,如同愛自己的生命(撒上十八: 1)。當大衛殺死歌利亞,約拿單不只不嫉妒大衛,反而從身上脫下外袍,給了大衛,又將戰衣、刀、弓、腰帶,都給了他。
當約拿單確知父親掃羅真的要置大衛於死地,毫不遲疑地通知大衛逃命。當大衛逃難到西弗的曠野,約拿單又冒著生命的危險,前來安慰大衛。「約拿單」對大衛,真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。
3、不可諱言的,我們都渴望在生命裡遇到「約拿單」,卻不想遇到「掃羅」;但是,不想遇到的人不只遇到了,甚至常常遇到;不想失去的人難得遇到了,卻無法在一起。這種失落及哀傷的經驗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經驗。
4、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遺憾呢?大衛留給我們的榜樣是:努力學習,使自己成為一把在 神手裡的弓。只要自己是一把在 神手裡的弓,那麼,人生中無論遇到好箭或壞箭,都能經歷到『萬事互相效力,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。』
(二)人生遇到壞箭應有的反應──
從「弓歌」的角度而言,「掃羅」是大衛人生中不想碰到卻碰到的壞箭。大衛碰到這支壞箭,有什麼反應呢?
根據撒母耳記下十八章至二十九章,大衛碰到掃羅這支壞箭,這支壞箭不是要將大衛刺透釘在牆上,就是追殺大衛,逼得大衛躲在曠野、棲在山洞、甚至投靠迦特王而住在洗革拉。真是受窮乏、患難、苦害,過著漂流無定的日子。但大衛在患難中,卻學習讓患難將他壓得與 神緊貼在一起,從他這段時期所寫的詩歌,看出他經歷『 神是他的巖石、是山寨、是患難中及時的幫助。』大衛能夠在患難中,經歷 神是一位又真又活的 神,那是因為他學習把『弓』放在 神的手中,不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這支壞箭,他不讓自己的情緒停留在對掃羅的仇恨上,不使自己的人生淪為自我折磨;他乃是讓 神藉著「這支壞箭」在他的生命中動那美好的善工,將他的生命塑造成合 神心意的生命。
(三)人生遇到好箭應有的反應──
對大衛來說,「掃羅」是一支壞箭,「約拿單」則是一支好箭。面對這支好箭,大衛又有什麼反應呢?
從撒下九章來看,約拿單雖然死了,大衛卻主動把他的後代「米非波設」從「羅底巴」找到王宮,使他與王同席吃飯。「羅底巴」這地名的意義是「乾旱無水之地」,正說出米非波設在他父親、祖父死後,逃亡生涯的淒涼。大衛把米非波設找到王宮,待他如同王子。可見大衛沒有過份懷念這支不再回來的好箭,以致人生被悲歎所折磨;他乃是讓 神藉著「這支好箭」在他的生命中動那美好的善工,使他感恩念恩,學會恩待活人死人。
(四)小結(啟示)──
大衛的人生,遇到壞箭,也遇到好箭;我們每個人的人生,也是如此。大衛所作的「弓歌」,提醒我們,只要我們努力學習,使自己成為一把在 神手裡的弓,我們就不致因不願遇到壞箭卻遇到壞箭而被仇恨所折磨,也不致因捨不得好箭卻無緣與好箭共處而被遺憾所纏蝕,反而經歷 神使用這支壞箭、也使用這支好箭來塑造我們的生命,成為親近 神、恩待人的生命。
★這是大衛「弓歌」第一項寶貴的教訓。
微僕 敏椿 撰文
111年 8月30日清晨